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0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2年9月 Vol.204
封面繪圖:廖偉立(太平陳宅)
編輯室手記
新聞
作品檔案1053」2012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比格達工作室
作品檔案1054」宜蘭果菜批發市場/藍盛康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55」重疊房(新加坡)/如恩設計研究室
作品檔案1056」石宅/無有建築設計
作品檔案1057」2011精緻鐵板燒料理/無有建築設計
特別策劃」近看廖偉立
[作品檔案1058] 馬公莊宅/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AMBi Studio
[作品檔案1059] 太平陳宅/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AMBi Studio
[作品檔案1060] TADA建築藝術設計圖書館/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AMBi Studio
[作品檔案1061] 嘉義觸口行政暨遊客中心/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AMBi Studio
[作品檔案1062] 毓繡美術館/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 AMBi Studio
[對談] 近看廖偉立/廖偉立×王俊雄
[評論] 迷路的必要/談廖偉立近作幾件/阮慶岳
訪談」尋找新世代:2012第一屆新銳建築獎興辦源起/陳樂維×李彥良×王俊雄
深度報導」新加坡:花園中的城市/楊思勤
活動報導」2012年4月東海大學「自然系建築」演講紀實/謝宗哲×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大西麻貴
論述」「索菲亞」如何變身「中國古塔」/盧潔峰
專欄」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三十年的省思/傅朝卿
專欄」從公共建築上的題字落款談起/張景堯
台灣的地方」我的金城,我的家:記錄微型社區改造的貧窮設計/陳其澎
編輯室手記
本期作品首先報導由比格達設計的「2012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展場」。「2012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由我和黃奕智策展,本刊協辦,是台灣首次以畢業設計作品為對象舉辦的國際性展覽,也是黃聲遠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的首場展覽。比格達設計的展場,蓄意重複了黃聲遠設計羅東文化工場的眝木池概念,但賦予完全不同的形貌,黃聲遠的眝木池是站在地上仿若由池底向上看,比格達的則是在懸浮半空的天空藝廊裡,仿若由陸地從上往下看浮木,兩者相互參照,既連續又斷裂,並一起開幕頗耐人尋味。而八月初在羅東文化工場大廳舉辦的「大評圖」,為特展之高潮活動,吸引數百人齊聚一堂,盛況空前。日本學生今泉繪里花,看似瘦小,但在大評圖時面對數百人場面毫不怯場,以其優美感人同時思路清楚的設計壓倒全場,為本次畢業設計國際特展留下最好的註腳。這次參展的畢業設計作品和大評圖記錄,將為本刊十月號主要內容。
本期特點之一,為包含數位陌生面孔建築師之精彩作品。由藍盛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宜蘭果菜批發市場」,為本期最醒目的作品。該作品為藍家兩代建築師之共同創作,偌大的屋頂漂浮在蘭陽水田上,頗為壯觀。其設計毫不勉強地遊走於人工和自然與數位和手工之間,讓超大尺度屋頂絕不單調,並變幻柔軟嘗試順合地景,有一定成熟度。但屋頂的柔軟變化似乎無法反映在結構構件的變化上,以致於室內天花板表情較令人失望;簷口下室內外交界空間原應是最需經營產生精彩變化之處,卻著墨不足;而屋頂柔軟變化似僅直覺,如何藉此較精確地詮釋農田地景,也嫌模糊不清。如恩設計工作室提供的新加坡作品「重疊房」,則為建築技藝嫻熟之作,其細膩曲折,恰與果菜市場之豪邁粗獷成對比。如恩目前設在上海,合夥人之一胡如珊與台灣頗有淵源。如恩利用合院空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交錯重疊,加上巧妙利用山坡地形加強合院在空間上變化效果,得以在不算大的基地裡,產生如園林般深藏莫測的多重變化,也合住宅較重私密之要求。「石宅」和「2011精緻鐵板燒料理」來自無有設計,兩件作品之精準細緻,直逼重疊房。事實上無有設計之前已在本刊登過兩次,應不算陌生面孔,並曾入選本刊200期特別企劃之「21世紀新生建築師」。
特別策劃「近看廖偉立」為本期另一重點。廖偉立為各方看重之台灣中生代建築師,自桃園東眼山公廁成名以來,迭有佳作,尤其台中救恩堂為階段性高峰。本期「近看廖偉立」中共刊出廖偉立作品五件,其中馬公莊宅、太平陳宅、台中TADA圖書館和觸口遊客中心等四件,為救恩堂同時期之創作,而毓繡美術館則暫時可視為「後救恩堂」時期之創作,如此可供讀者參照比較檢視其脈絡關係,自行做出評價。從廖偉立作品脈絡關係來看,若先不論未完工者,已完工三件作品中較有突破性作法之建築,似為莊宅。從某種角度來看,以往廖偉立較成功之作品,多仰賴長形管狀空間(或相類似者)所創造之透視感來完成,因此視覺性之注重常超過其他元素,故若失衡的話,反成為一種自我囿限。而莊宅可能因為基地方正關係,廖偉立採用他少用的、有些傳統意味的九宮格,而藉由中庭的靈活配置加上室內外相互實虛,除了產生他所習用的透視空間外,也讓莊宅空間的豐富變化,顯得自然少有做作。尤其清水混凝土沉重所產生的嚴肅性,不但平衡了原本過多的形體和細節變化,而且在緊湊的空間組織下,反倒增加了空間的辯證趣味。
本期的文章亦有可觀。本刊邀請阮慶岳針對廖偉立近作所做的評論,非常值得一讀。而特約編輯楊思勤為我們帶來的「濱海南花園」的報導,除了述明了新加坡講求實際的一面外,也讓我們看到了新加坡透過「濱海南花園」在節能上的新嘗試。盧潔峰對於呂彥直廣州中山紀念堂的重新考察,則讓我們眼光轉回過去,重炙那個時代的中西糾纏。另外,建築世代會興辦的「新銳建築獎」,放眼未來想要拉拔新世代是頗有意義的,本刊亦為協辦,故特別企劃對談,希望台灣新生代建築師能踴躍參與。最後,在台灣的地方,陳其澎這次帶我們到桃園金城社區,文章中展現的生命力,著實令人動容。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7
8078
7443
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