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調適力Vol.347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4年8月 Vol.347
1058 2024-07-30
關鍵字 :  景觀 景觀調適力

封面╱哥本哈根原型浮島公園 Copenhagen Islands © MAST

編輯室手記

新聞

特約編輯|人與文化的主體性——紀念約翰.哈布瑞肯教授/王明蘅

特約編輯|轉型步登——老公寓的第二生(下)/李承芳

 

景觀調適力

論述」景觀 × 調適力/黃柔嫚

論述」可應用於景觀之氣候變遷知識概述與都市熱島減緩策略分析工具與規劃方法介紹/黃柔嫚

訪談」城市降溫的自然解方——綠基盤策略規劃/主談人:石婉瑜

論述」氣候挑戰下都市以滯洪為目標的綠色基礎設施/陸曉筠、傅榆茹

論述」都市的綠色趨勢發展——雨水花園/陳廷育

論述」日本各都市之熱島效應暨對應未來暖化熱島緩和措施之定位/飯塚 悟、山崎 潤也

作品檔案 2337|竹溪水環境改善計畫——哈赫拿爾森林園區/綠波國際環境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 2338|Sky Forest Scape/Shma Company Limited

作品檔案 2339|Copenhagen Islands/MAST

工法介紹」海綿城市工法介紹——回收塑料自製研發之儲集水設施/陳凱揮

 

2024 第三屆traa學生論文獎

得獎論文—佳作」台灣社會住宅的共居實踐:意向性社區的生活領域與空間感知/菅沼 毅

得獎論文—佳作」集合住宅樓板衝擊音特性及隔音性能之研究/溫翔棻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 2340|嘉義縣立竹崎高中新建學生宿舍大樓工程/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341|臺南市永大滑輪溜冰場/衍寬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342|國立成功大學生醫卓群大樓/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343|高禾醫院/德國S+S(Schneider + Schumacher)事務所、譚俊彥建築師事務所

 

←下一期                上一期→


在沸騰的地球上與自然共舞
 
    時序進入初夏,北半球熱到沸騰,南半球冰凍3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酷熱、乾旱、澇災、野火、夏季飄雪、沙漠暴雨、晴空亂流、海平面上升等各種氣候異常現象頻仍,令人觸目驚心。以台灣來說,超過36℃高溫天數越來越多、珊瑚白化、暴雨增加、坡地崩塌;推估全球暖化程度1.5℃的結果,台灣海平面上升20公分,沿海地區海岸溢淹深度超過1.5公尺的縣市包含新北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及台東縣。氣候暖化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環境、生態等均將造成嚴重衝擊,甚至月均溫增加會導致自殺率與重鬱症的發生率增加。新聞斗大的標題:「地球已正式進入不適人居的時代」。
 
    台灣河流及降雨量雖多,但山高水急,不利蓄水,仍有乾旱缺水的問題,水議題涵蓋多個權責單位,除了加強森林集水區保育,涵養水源,加強蓄水設施,提升水的儲存技術外,應檢討現有水資源管理政策,提高用水效率及統籌調配水資源,確保水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強化缺水預警系統與緊急應變措施,而不是被動地用休耕補貼的方式撒錢平民怨。在防災方面,建立洪水風險地圖,劃分蓄洪排洪區域,鼓勵人民及結構物移開易淹水區,保留河流兩岸之緩衝區,推動上、中、下游流域綜合治水,加強管制海岸地區之大型開發,強化海岸保護及排水系統,尤其「還地於水」是最新推行的觀念。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將氣候調適策略納入國家發展政策,由不同面向探討氣候變遷的衝擊、脆弱性、及需具備的調適作為,重新檢驗與調整防災系統並提出因應策略。台灣地狹人稠,尤其應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空間規劃綜合考量,針對氣候變遷可能造成之災害進行整體性風險評估,進行土地利用管理及國土規劃,對於高災害潛勢地區,加強開發利用之管制,並進行環境監測,增進防災應變和救援保全能力,以維護環境及降低災害風險。在都市城鄉發展方面,規劃土地利用與減災調適策略,強化風險管理,加強保育及相關教育宣導,維護集水區生態環境,提高復育能力,以期減少集水區土石砂沖蝕造成的坡地崩坍。總之,就是以整體性、系統性的水與綠空間規劃,透過各種空間尺度的規劃、設計與管理,使各種自然景觀連結土地使用的策略規劃,來達成各種環境、生態、社會、經濟功能,使「生物」和「社群」都能從其中受益;這是關聯台灣都市及城鄉地區能否永續發展的首要課題。
 
    全世界高度的城市發展使得都市熱島效應日增,都市熱環境條件日益嚴峻,在建築設計上可以綠建築手法與技術因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用再生能源節能減排;在都市空間則要仰賴景觀的調適功能:植栽綠化、藍帶規劃、水景設施,以及涵水、透水鋪面等都可改善都市蓄熱問題,提升都市整體的熱舒適程度;也可以規劃都市的雨水資源管理措施,加強排水能力,延長洪澇和降雨承載的時間,增加城市的韌性。另外,鼓勵公共交通和非動力步行城市,減少私人車輛的使用,也有助於城市的永續發展。感謝本期特約主編黃柔嫚老師針對「景觀的調適力」,策畫論述及案例,讓讀者不是只關注到建築本身,而更能夠著眼於整個地球環境,讓綠色基盤、韌性都市、自然解方、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等也都成為建築人的DNA。
 
    生態和地球是好朋友,通過保護、恢復和創造自然生態及其調節機制的自然解方,可以提升人類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集水區保育、森林復育、溼地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工法、河川近自然工法、永續保排水設施和綠基盤規劃等多項作法都是不容忽視的作為,重要的是應以全盤而非單一政治方向為考量(例如為了設置再生能源而破壞自然的生態環境),制定並執行正確的環保法規和政策,才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更好地與自然共舞,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總監 黃長美
 
 
                                                                                                                                                                                                                                                                                                                                         

 

1058 2024-07-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峇厘島棲息屋計劃
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6年12月
Vol.255
4561 2016-12-14
溪頭銀杏橋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Capstone課程「溪頭木橋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7年7月
9816 2017-07-05
林建築
跡.建築事務所(TAO)
2017年12月
Vol.267
5772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