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專輯Vol.349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4年10月 Vol.349
1531 2024-09-27
關鍵字 :  住宅

封面/禾光之屋 © 丰宇影像


編輯室手記

新聞

特約編輯|

讓世界看見台灣之美,遊獵行腳榮獲法國設計獎最高榮譽白金獎/遊獵行腳

特約編輯|

離世不是永別——紀念蕭梅教授/許麗玉
 
住宅專輯
 
論述」生活與容器的互嵌:從社會住宅啟動共居精神的探索與再現/連振佑
 
論述」透過社會住宅使用後評估初探當代住宅行為與需求/鄭人豪
 
論述」面對都市化高房價大家住的滿意嗎?——居住滿意度調查/張金鶚、陳靜怡、楊智元
 
論述」走出集合住宅設計的胡同/陳聰亨
 
單棟住宅
 
 
 
 
連棟透天
 
 
 
ta好作品徵集
 
 
 
 

從量到質的追求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

    兒歌中透露出,在靜謐的山巒間,有小河,有野花,微風、樹影、花園,這是人們心中原始的理想家園。而今日在都市中,缺少外在大自然的連結,住家更是人們心靈的依托,現實的避風港,平凡而溫暖的內在天地。

    從北到南,全國各都市競相投入社會住宅的建設,就是想要滿足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基本住房的需求,然而在基本供應無虞的同時,提升住宅品質也至關重要,否則可能長期下來會面臨大量住宅劣化、維護困難的問題,甚至可能引發安全隱患,成為社會毒瘤。很高興此一波的社會住宅建設意識到此,對住宅的品質有一定的要求,甚至還加入社會性的需求,在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現代人的居住生活在追求私密、個人的獨立空間外,還有社會性需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人類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之外,也有社會需求(歸屬感與愛);社會學家雷蒙・奧德姆(Ray Oldenburg)提出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理論,指出除了家庭(第一空間)和工作場所(第二空間)外,人們需要第三空間來進行社交活動;其他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地方依附理論、共享經濟理論等都有類似的說法。在現代都市集合住宅中,公共空間即擔負起這個社會的任務,如屋頂花園、社區會所、公共廚房、健身房等,不僅能提升住戶的生活品質,還能強化社區凝聚力。現代智慧社區運用數位技術也能夠提升住戶之間的連結,使住戶能夠隨時參與社區活動、共享信息或組織社交活動。另外像是合作住房(co-housing)和共住模式(co-living)適合追求靈活性和社交網絡的年輕族群;隨著遠距工作和居家辦公成為新常態,許多現代住宅開始設有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使人在家中工作之餘,也與他人保持社會聯繫,這不僅滿足工作需求,也創造了新的社交機會。過去雞犬相聞的鄰里關係在現代社區中能否重現值得我們追求。

    當然,社會性需求與個人居住生活想望的比重關係,依據個人的性格特質、生活階段、文化背景、居住環境等而有所不同。研究顯示,內向型的人更傾向於尋求個人空間,外向型的人社會性需求比重較大;單身人士,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會更注重社會聯繫,已成家立業、或有小孩的家庭則往往更注重個人的居住品質、隱私和家庭。東亞或部分南美國家,往往更強調社會性需求和群體連結,而在偏向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個人的隱私和空間則更受重視。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情境下,許多人會更渴望個人空間,從中尋求情感的放鬆與心理的修復;在壓力較小、生活節奏較慢的環境中,人們會更有餘裕去參與社會互動。在郊區或鄉村中,住戶的生活自給自足,與他人聯繫機會較少,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尤其是在共住空間、合作型住房或共享設施普及的社區裡,居民通常會更多參與社交互動。

    要滿足住宅質與量的需求,一開始即應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和空間的功能性,並注重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包括交通、醫療、學校、綠地等,建築師設計安全便利、具有適應性與靈活性、易於維護管理的社區,或是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的做法,居民參與規劃設計的方式,包括上述的公共空間,哪些項目更重要呢?上圓建築師事務所成立的住宅建築獎協會,為提升住宅建築的品質不遺餘力,除了已進行16年的住宅建築獎和學生論文獎之外,也增加了探討都市居住問題委託研究的項目,對已建成住宅的使用情況進行追蹤與反饋,或許可以從中知道居民真正的需求,優化未來的住宅設計和建造流程,從而提高住宅質量;一步一腳印,相信日積月累,定會對住宅建築的品質之提升產生具體的貢獻。
 
總監 黃長美
 
                                                                                                                                                                                                                                                                                                                                      
 

 

1531 2024-09-27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1654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1356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8401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