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美國學校新北校區
禾重建築設計+侯銘賢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20年9月 Vol.300
©原間影像工作室
作品檔案1910
我們對於埋藏於時間中的、土地下的事物感興趣,因此在地形學的基礎下,藉由挖掘那些隱藏的事物,而後置入標示高度的水平延展座標,在其之上及在其以下,我們重新定義基地的樣貌。
藉由水平及垂直上的開展,生活在此處的人得以解放,原有的地貌成為身體與自然直接接觸的體能場域;而在建築創造出的新水平線之上,藉由結構托開皮層進到空間之中的自然,讓大腦開始重新整理與認識,在人為的地面上,透過當下的實際觀察、操作、仔細思辯與感知,統合再造出屬於自己內心中所定義的場域。如同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在兩種不同的自然之間,學生學習如何開展自己,追求真實。
一個教學場所的建立──由外觀漸變的金屬隔柵、清水紅磚牆、景觀耐候鋼板與舖面上的隨機顏色變化,對應著林口的風、紅色鐵質土壤及基地上溪谷水流的痕跡。風、陽光經由建築過濾後灑落於室內,自然環境結合豐富的校園機能,梳理出一個動與靜、亮與暗、寬與窄、高與低的新形態校園空間。
本案基地是位於林口台地上高於周圍地面2.5米的紅土地,南側是溪谷林地保護區,周圍則是尚在開發中的低密度住宅區。林口的風、濕氣等物理條件對於建築的型塑產生微觀的影響;而土地的脈絡故事、改變的軌跡則對此產生宏觀的影響。
馬禮遜美國學校在台有六十八年的歷史,體制上為全年級教育(K到12年級),新校區在量體配置上考量物理環境與原有地形高差,將教學空間抬高至離地3.9米的二樓以上,減少校園與社區於地面層的相互干擾;地面層平順連接道路,設置半遮蔽且通風的家長接送空間及停車場,學生及教職員皆從地面層的扭轉圓樓梯拾級而上,脫離地面層後開始每天的校園生活。兩棟教師眷舍建築物有與校區建築獨立分開且有分別的出入口,留設主要庭院於靠近保護區側,將眷屬活動空間面向南側並與校園空間做適當的區隔,期待能創造出教師對於獨立於校園外居住場所的歸屬感,使工作與生活保持平衡。
在此案中我們嘗試融合對過去校園印象及未來的想像,將傳統及當代材料再組合,試圖傳達一個過程:學習是保存且理解優質的過去資產,透過當下的實際觀察、操作與仔細思辯的動態過程,藉由學習發掘出未來的可能性。
建築形式上企圖用建築的當代實踐,透過開放的學習空間、流動的公共空間以及空間剖面上的穿透性與互動性,顯出教育並非一成不便,而是與時俱進的動態精神,刺激學生對學習的互動探索與未來想像。(文:周榮敬)
作品資料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3
8072
7440
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