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Vol.329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3年2月 Vol.329
4653 2023-01-19

 

封面╱ 新竹謝宅  ©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編輯室手記

新聞

traa第八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得獎作品分享講座─側記

以都市規劃策略改善熱島效應之初探─吳思寰

為雨綢繆!永康都市公共空間的韌性設計研究─江政達

 

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

論述」變革中的專業者:反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三十年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作品檔案 2166|宜蘭演藝廳:面面俱到、耳目一新的三面式劇場

作品檔案 2167|龍井紀宅:阿嬤的房子不用吹冷氣

作品檔案 2168|後埤社區:從蒼涼地景到逐夢家園

作品檔案 2169|思源機堡:從集體記憶到生活地景之共作

作品檔案 2170|好茶聚落:遷徙與回家之路

作品檔案 2171|寶藏巖社區:自力營造聚落的保存與再生

作品檔案 2172|紀州庵:從保護大樹到文學森林

作品檔案 2173|雲嘉南濱海地區:黑面琵鷺與地方共生之生態旅程

作品檔案 2174|北泰雅原住民族特定區域計畫:地方知識與土地正義的行動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簡介」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論述」住宅,一次對理想的生活實踐/吳耀庭

論述」ChapterA—住居生活

論述」ChapterB—設計產出

 

作品檔案2175|芎林陳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作品檔案2176|新竹謝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作品檔案2177|新化鄭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作品檔案2178|台南楊宅/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論述」ChapterC—文化共享

作品檔案2179|小轉角Art De Corner/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

論述」私宅如何透過共有空間的地景貢獻公共建成環境?

——橫向閱讀:和光接物建築師事務所 四個單體私宅為例/Yu-Hsiang Hung

 

 

 

社區設計3.0
 

  台灣早期地區建築多依據行政機關的計畫,由設計者單方面的認知而設計建造,常因不合需求、沒人使用變成蚊子館,1994年當時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一詞,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目標」,因而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透過舉行說明會、工作坊、實地訪談等方式,將地方意見納入空間設計,此時可謂社區設計1.0的階段。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的過程是從傾聽居民的需求開始,唯有使用者的需求被看見、被聽見,空間才可能活絡,公共建設的存在才有意義。社區的主體是居民,公部門或專家只是站在指導或是培力的角色,成立工作坊與活動導入的目的,在推動居民參與,建立一個良性溝通互動的環境,牽起人際網路,創造出以人為本,符合自身需求的社區設計。「人、文、地、景、產」是五大社區發展的面向,著重的順序從過去重視地、景、文、轉而更注重產與人;社區營造強調實質建設與地方地、景、文化的鏈結,地方創生更進一步希望找到能夠支持地方發展的產業,讓流失出走的人口重回家園,社區重新找回活力、能夠自主運營發展。

  面對日趨斷裂、稀薄的社會,無論是城市或是偏鄉、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今天所謂的社區設計已經發展到和社區一起設計生活方式,實質形式不是規劃設計的目的,討論的範圍從硬體擴大到軟體,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透過不斷溝通與嘗試錯誤,讓居民取得共識、願意改變,人改變,地方就會改變,找到居民最理想的解決問題與生活方式,從共同(common)的事物、空間到價值觀,成為在地社群團體(community),這樣從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因而可以接續自己進行,不必靠外來的協助。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前身是臺大土木系都市計畫室,自成立以來一直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色,重視社會性議題:居住正義、弱勢平權、文化認同、社會正義、地方治理,在1970年代即率先在各地社區從事民眾參與式規劃。1994年成立的臺大城鄉基金會,依循研究所的目標,所做的規劃設計重點即在突破專業設計的窠臼,從社會脈絡的梳理著手,強調使用者與民眾對話,從事診斷、反思、想像和轉化,其中設計成果美醜的論斷似乎是次要的議題,重要的是解決使用者真實的需求、在過程中凝聚共識和得到認同的空間場域。

  時至今日,大家可以理解「社區設計」最重要的是不只是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目的是使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人際關係更趨緊密,不論其名詞是設計、營造、創生、再造,從1.0發展到現在3.0,應該還會朝4.0繼續發展,中心思想依然是以人的連結為主。未來是新互助的時代,時間銀行可作為社區實踐的工具,甚至進一步結合平臺性與遊戲性的新思維或是與區塊鏈及AI結合,發展新互助模式的社群時間交換原型與模式,我們期待社區設計未來有更寬廣的路,更與時代俱進,而成就更好的社會。

                                                                                                                               

總監 黃長美

                                                                                                                                                                                                                                                                                                                                                                                                                                

 

4653 2023-01-1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701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5499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6185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