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濱海地區
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2月 Vol.329
©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作品檔案2173
雲嘉南濱海地區:黑面琵鷺與地方共生之生態旅程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臺南濱海地區:面對大型污染工業的開發
1987年臺南縣政府提出七股工業區計畫,引發環保團體的抗議。1993年東帝士、燁隆兩個財團另提「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預計在七股潟湖沿海地區填海造陸,興建七輕石化煉油廠、煉鋼廠與工業港,引發另一波爭議。環保團體、在地組織與學界認為工業區開發將破壞生態,影響在地漁業,且嚴重威脅世界瀕臨絕種動物黑面琵鷺的過冬棲息地。反對開發案的一方組成反濱南聯盟,協助社區發展膠筏旅遊。但社區意見不一,支持與反對意見相互抗衡。1996年立委蘇煥智發起「反七輕、反金權」活動,主張應以生態保育與旅遊替代工業開發案。濱南案成為社會與環境爭議事件之際,臺灣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組成國際跨領域團隊,藉由環境規劃分析提出替代方案,與地方溝通並干預政策的制訂。
以規劃行動干預政策(1996~2000)
此階段由城鄉所劉可強、夏鑄九與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系Randy Hester等學者專家密切合作,結合兩校學生、基金會成員,以量化與質化的環境規劃分析,指認工業區對環境污染與地方產業的衝擊,以及提出生態旅遊做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生態旅遊做為可行之替代方案。在此認識基礎上,進行政治遊說、理念串聯與公共輿論的形成,目的是翻轉不當政策。
從理念到落實(2000~2004)
隨著反對濱南案的聲量逐漸升高,2000年中央政府傾向支持劃設為國家風景區。2001年蘇煥智當選臺南縣長,開啟生態旅遊各類計畫,為未來劃設國家風景區做準備。這一階段專業者角色轉向深入理解社區,藉由與社區的對話,描繪整體到社區、地點的發展策略,共同想像未來發展的共識,並結合中央與地方可執行的政策工具,逐漸落實理念。另外,並持續與Randy Hester合作,以學校課程、顧問等回應政策變動,致力於結合在地環境條件、居民可操作的產業、以及黑面琵鷺棲地環境保育之規劃方案。
參與做為方法
在確認生態旅遊做為地方發展策略與劃設國家風景區之後,主要課題是再認識與指認地方的人文、生態、環境、產業與社區資源,連結在地長居累積的生活經驗、技能、情感與未來發展。亦即,生態旅遊、黑面琵鷺保育必須結合社區的共同想像,在一次次與社區的訪談、對話中觸發具有動力的居民,基於這些認識與社區共同描繪所在社區與整體發展的關連,整體到局部,形成小區域的生態旅遊發展區帶與相互支援網絡,例如七股龍山漁港、龍山宮做為連結節點,藉由微型工程改善,帶動連結竹筏業者、文史導覽,再連結黑面琵鷺與鳥類觀察地點;或者北門廢棄瓦盤鹽田的復育結合在地居民的技能發展為鹽田體驗的節點,再連結周邊區域之民宿與生態觀察等活動形成小區域多元體驗網絡。這些藉由在地資源發掘與社區經營能量,再規劃微型環境品質改善工程或置入適宜設施,提升地點的辨識性,並發現與捲動在地居民的投入,逐漸將在地生活、生產地景與棲地保育、生態旅遊縫合在一起,編織為共生網絡。
成果與反思
在前期反濱南運動中,「反濱南」與「護黑皮」形成同時併進的策略,前者需要景觀、生態、鳥類、水文等跨領域專業知識和技術,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團隊扮演重要角色,結合城鄉所與基金會對在地政治、社區的認識與串聯,共同發展替代方案。亦即「規劃」做為一種「行動」介入政策的制訂;後者,黑面琵鷺的保育跨越土地權屬與國界,從全球生態網絡觀點,1997年在柏克萊成立國際保育組織Spoonbill Action Voluntary Echo (SAVE),使黑面琵鷺受到國際社群關注。在此雙向策略下獲得社會的認同,成功阻擋濱南案。在生態保育與旅遊產業的規劃上,Randy Hester積極串聯專家進行規劃評估,以及成立上述跨國組織,並持續關注黑面琵鷺棲地問題,深化研究提出方案,在專業、運動、跨界連結等扮演重要角色。
本計畫成果使西部濱海的文化、生態與旅遊價值被凸顯,整體網絡架構逐漸成形,社區產業亦有諸多發展。同時,黑面琵鷺棲地得以保留、對黑面琵鷺數量成長具正面影響,並帶動動環境生態觀念之推廣。使黑面琵鷺成為臺灣護照內之一頁,象徵生態保育已成為共享的價值。共享的價值。在地方產業資源與社區方面,規劃過程指認的各點逐漸成形,如井仔腳瓦盤鹽田及其鄰近社區,鹽田在休耕後,縣府初期以多元就業方案,持續支持鹽田復耕,今日已經營為鹽田體驗的環境教育空間、鄰近北門鹽場的荒廢建築已登錄歷史建築進行修復後再利用鹽田歷史的展示空間。這些一點一點的累積與串聯,結合環境教育與學習傳承,促發更多在地人力的投入,相較製造奇觀景點的旅遊模式,依然應為生態旅遊經營的重要環節。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5
8076
7441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