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醫科大學國際交流中心


台灣建築雜誌2024年9月 Vol.348
127 2024-08-30
關鍵字 :  學校

© 田方方


作品檔案 2353

溫州醫科大學國際交流中心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地點:浙江溫州
落成:2023年
 
氣候主導設計
項目所在地溫州,顧名思義,是一個氣候溫和的城市。我們由此想到,人和自然之間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即較多地在戶外活動和生活,在這裡是否更具備實現的條件?氣候的考慮成為了設計溫州醫科大學國際交流中心的起點。具體專案用地的周圍被綿延的樹冠環繞,環境優美。為了達到建築與自然融合的目標,首先,我們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將內容豐富的交流中心拆解成由八棟四層高的建築組成的群體。八棟建築承擔的功能分別為宿舍樓(四棟)、活動中心、閱覽樓、教學樓及報告廳。
 
四層空間
進而,我們打破建築的封閉性,為單體建築設計了從中心向邊緣的四層空間:中心庭院(室外)、空調區(室內)、廊下(半室內)、簷下(半室外),後二者可視為絕對室內與絕對室外之間的過渡,即灰空間。由懸挑屋頂覆蓋、進深10米的簷下空間繼承了中國建築木構深簷的傳統,賦予了建築單體一個傘形的剖面。我們將八個單體的簷下都置在一個平面上,將該建築群的屋頂連成一片概念或抽象的連續樹冠,僅被三個大院落,其中兩個為四合,一個為三合和八個小院落及單體之間50釐米寬的縫隙穿破。50釐米寬的「一線天」使得陽光或雨水可以進入灰空間,形成既建築又自然的景觀。半室內廊下空間的形式有如一組開放的房間,在深簷的遮蔽下,可以完全不受風雨的侵擾。
 
師生們可以在不同氣候條件下,選擇適當的空間進行學習、交流或其他活動。巨大的挑簷在兩個建築單體之間構成室外大廳,在這裡,音樂會、體育項目等公共性的集體活動也成為了可能。通過建築設計的獨特性,我們旨在引導溫州醫科大學的師生們體驗一種室內外界限模糊的生活方式,從中讓他們更能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也從溫醫大的眼科專家們理解到:無論是樹冠還是房檐構成的陰影下的自然光環境都是對眼睛健康最有益的。
 
基本結構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採取了國內普遍使用的混凝土框架體系,並保留了混凝土表面原有的質感。

作品資料

溫州醫科大學國際交流中心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業主:溫州醫科大學
地點: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中心東路
 
主持設計:張永和、魯力佳
項目團隊:梁小甯、於躍、李相廷、王玥、龍彬
施工圖設計:寧波理工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築結構:鋼筋混凝土
 
基地面積:38,987㎡
建築面積:38,770.2㎡
建築高度:24m
 
設計週期:2016年至2018年
建造週期:2020年至2023年
竣工時間:2023年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4年9月號,Vol.348
 

 

127 2024-08-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臺大次震宇宙館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4890 2018-10-05
國立泰山高級中學圖書資訊大樓新建工程
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08年1月
Vol.148
9411 2015-02-09
花蓮豐山國小幼稚園
嵩澤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8457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