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China Passion-台灣建築師的新天地? ta Vol.245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2月 Vol.245
封面:LWMA.SH Office(LWMA辦公室 提供)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中國博物館建設熱潮中的私人美術館建築/張羽
2016│台灣住宅建築獎」初選入圍名單公布
中國熱!China Passion─台灣建築師的新天地?
作品檔案1376」LWMA.SH Office(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77」昆山巴城蘭亭園會所/陽澄湖別墅(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78」北京萬柳書院(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79」愚自樂園藝術中心(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80」MADISON HOTEL 台北慕軒/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81」廈門五緣灣實品屋(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82」三亞龍棲灣(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383」思考樂│正大廣場(中國)/李瑋珉建築師事務所
對談」「越界」的中國經驗─做一件好事情、一個好空間/李瑋珉×褚瑞基
作品檔案1384」2016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植物風情館」(中國)/森之國際設計事業有限公司、三磊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對談」由一個玻璃屋談大陸公共建設執行經驗/吳建森×蘇雅玲×謝耕宇
作品檔案1385」合美術館(中國)/David Hu Architect、New York New Vision Design Consulting
論述」一個聚落,兩個年頭─「打開聯合」在海峽對岸的老聚落空間再生行動/劉國滄、鄧海
作品檔案1386」鶴形路(中國)/打開聯合
作品檔案1387」電影廟(中國)/打開聯合
作品檔案1388」鎮政府實驗客棧(中國)/打開聯合
作品檔案1389」打開嵩口(中國)/打開聯合
作品檔案1390」中山街立面(中國)/打開聯合
對談」文化外銷─打開聯合的中國經驗/劉國滄×褚瑞基
對談」大陸機會還是比台灣多,年輕人還是要走出去!/張仁聰×褚瑞基
作品檔案1391」雲立方青年住宅社區(中國)/形非建築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1392」田野中的兩種別墅(中國)/敖那建築設計事務所
作品檔案1393」北京市高層住宅室內改造設計(中國)/樂建築
作品檔案1394」胡同剪映(中國)/樂建築
對談」王家宏的中國執業經驗談─叢林法則/王家宏×褚瑞基
論述」麻辣燙的大陸經驗/徐岩奇
論述」大陸專業經驗以及給年輕建築師大陸探索的建議/曾秋鳳
專欄│台灣建築的過往軼事」
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一座在台灣現代建築史上里程碑意義的建築/李乾朗
專欄│建築與社會」給市長的信/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曾光宗
有關台灣建築師到大陸開闢藍海的議題,在過去幾年已經在相關雜誌中被廣泛討論;但隨著物換星移、趨勢變化,以往的想像及說法也常有了極大的差異。《ta》試想詢問這樣的問題,也希望由幾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並提供台灣建築師們一個思考「大陸市場未來」的方向。
李瑋珉(LWMA)代表台灣九零年代崛起的新美學/居家文化啟蒙的大將之一;他也是當年在台灣室內設計美學啟蒙期中最早也最深入中國的代表。他的經驗代表一個獨特時代的台灣價值。經過了二十多年大陸耕耘的李瑋珉,不只別來無恙,甚至更加超越。
劉國滄,這結合建築及藝術的創作者,帶領著他的團隊近年來在大陸福建地區參與一系列的城鎮改造案。試問近年大陸一線城市的大建築已將大陸建築設計的實力提升到國際一流的等級時,那台灣到底還有甚麼值得介入大陸建築設計的餘地呢?劉國滄的「文化設計」似乎是這個答案的一部分。台灣的社區營造、城鄉新風貌運動在九零年代後啟動,並找到對抗國際化風潮的論述及實踐。過去開花結果的成就會成為外銷大陸三、四線城市的設計經營模式嗎?劉國滄團隊的經驗似乎暗示一個台灣還享有的優勢。
自2000年之後,許多第一波的建築專業者遠赴大陸;第二波的高潮出現在2007年後。大陸的申奧、世博大建設、以及隨之而來的財富大暴漲,大陸市場更成為許多台灣建築師的工作及事業範圍。我們聽說許多人的成功,但也聽說許多人鎩羽而歸。但其真相為何呢?對於年輕的建築專業者應該如何面對台灣、大陸間事業選擇呢?或應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不得不正視的「大陸效應」呢?張仁聰、王家宏都屬1970年出生世代的年輕建築師,他們都在2005-2007年左右,因看透了台灣對於年輕建築師的不友善,而毅然投入大陸市場。他們的經驗坦白地道出一股無奈但又不得不的決心。他們眼中的大陸所能提供的機會,遠大於台灣不知凡幾;他們鼓勵的是那些積極、決心堅毅的年輕人勇敢踏出去。大陸所歡迎的是「你認為你很行」、勇敢的人,因為機會是在那隨時等待大家的。
台灣建築師跨海進行大陸業務其實各種際遇、原委皆有;有的因台商朋友在大陸的商業或私人投資,而隨之進入大陸;有的則是因為原屬公司外派大陸的專業者;有的則是在台灣因房地產案累積知名度,而被大陸國企或私企邀約進行商業開發項目;有的是被政府單位邀約參加競圖而進行的公家建築項目。種種這般說明了大陸設計項目的繁盛以及需求下的人才渴望。胡德偉在離開台灣近十五年、由美國創業的事務所輾轉進行的大陸項目、吳建森則因公家機關邀約而進行公家機關案件,也都是台灣建築人在大陸努力的成果。《ta》相關的訪談提供大陸執業經驗下的許多註解。儘管這些訪談內容還是片面,但再配合上徐岩奇、曾秋鳳等人的相關論述,有關台灣建築師的大陸執業經驗。也有了一個充分及多面向的觀察。
在1月的《ta》中,我提出了我對於這雜誌價值的觀點。這其中包含了《ta》可以提供建築人某種被歸納整理的思考線索?的確,《ta》沒辦法在這麼精簡的內容中,將建築的每一項重要事務都納入其中;我們不可能要報導建築作品,又要報導空間規劃、都市更新、法規、構造、HVAC、建築教育、建築科技…。於是我設定《ta》的任務應該就是以作品為核心,以提供我們讀者思考的擾動。此種擾動也包含一篇「台灣建築的過往軼事」的專欄,以及一篇「建築與社會」的特約編輯。前者是以「歷史」來對望我們身處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而後者則是在藝術性的園地中,相識另一種被創造的台灣建築。這個月剛獲得行政院文化獎的李乾朗老師一篇文章,以及忠泰基金會「給市長的一封信」展覽內容出現在本月的專欄中,正是代表「歷史」以及「建築/社會」看待台灣建築在《ta》中扮演的核心價值。
總編輯褚瑞基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3
8072
7440
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