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turning「Home」:還。原點| Alvar Aalto 展特輯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5年11月 Vol.362

封面/PENTA HARD ©原間影像/朱逸文
編輯室手記
新聞
2026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
2026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評審訪談|黃志弘/王進坤
2026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評審訪談|鄭泰昇/王進坤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turning「Home」:還。原點
導讀」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turning「Home」:還。原點/陳冠瑋
論述」2025 年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的歷程及展望/翁廷楷
論述」仙.台南國際建築三年展2024-25作為事件的建築啟示錄/謝宗哲
論述」四個場域的「還原點」/陳冠瑋
衛星展區
ArtDeCorner 小轉角
臺南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ENISHI Architecture Seminar 建築合宿
府都白鷺灣 Kian Tik 建築文化館
繁星展區
忠泰美術館
Alvar Aalto展特輯
導讀」《創造即生活》解讀阿爾托夫婦的「家」與「共創」/李燕姍
訪談」《當台灣遇見Aaltos》Aaltos首次登台展覽的跨文化對話/採訪:吳耀廷 受訪:黃姍姍
論述」獻身公共的愛諾.阿爾托/岡部三知代
論述」Home–Homeland–Finland:閱讀Aalto 夫婦的生活與建築創造/吳耀庭
論述」經驗阿爾托建築的九種視角/王增榮|李清志|何以立
吳東龍|劉字禎| 宋貽典
許家茵|王 喆|陳映芃
ta好作品徵集
從地方走向世界
一個國家早期經濟資源高度集中在首都或最大城市,包括資本、人才、基礎設施、國際連結,之後漸漸透過產業鏈轉移、政策導向、人口流動與市場需求的外溢效應,帶動周邊區域或二線、三線城市的發展,這是城市發展的一般模式。台南自17世紀荷鄭時期起,是台灣最早的開發地,曾為清朝時期的首府,擁有大量古蹟、廟宇、巷弄,保留許多傳統空間元素。南科園區1997年設立,吸引台積電、聯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帶動就業人口,刺激住宅、商業區開發,周邊新市、永康、安南、新營、歸仁等區快速發展。2010年台南升格為直轄市後,積極推動「文化首都」定位,強調歷史、飲食與地方認同,透過《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為歷史街區保存提供法源基礎,賦予更多活化再利用的可能,舊城區透過街區再生、文創產業、夜市經濟,成為觀光亮點,並且以創新都市設計策略維護城市歷史涵構,在保護文化古蹟與發展科技園區之間取得平衡,在現代化進程中維持獨特的identity,實現經濟、社會與文化均衡發展,由「慢城」意象轉化為「科技+文化」雙核心的現代城市。
臺南市建築師公會自2008年開始舉辦「見築展」,到之後的「三年展」,一直致力於以展覽敘事與論壇活動,串聯不同世代的建築師與民眾,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不斷深化主題,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以在地性、互動性、大眾性與專業深度,展現持續增加的影響力;它不僅是一個展示建築作品的平台,更試圖作為城市文化思考與公共對話的場域;它在策展思考與藝術性方面有強度,視野也夠開闊,但要真正成為對城市建設與公共空間有實質助益的催化器,還需要在持續性、實踐性與大眾參與層面再強化,讓其成果能延續且觸發政策轉變、城市改造、人們DNA的變革,並且促成對城市設計、公共空間、社區共生等方面的長期對話,才能隨時間而累積、深化,持續發揮影響力。我們也衷心盼望這個經驗能不只在台南,更在各地開花,讓建築以昂首的姿態走入大眾的生活之中。
台南三年展的發展,已經從地方走向世界,台南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厚度,憑藉其文化深度與歷史肌理,可以塑造文化型全球城市的地位,讓設計展不只是展覽,而是城市再敘事的行動文化引擎,連結地方與國際設計網絡,讓在地產業、工藝、建築被重新詮釋成設計能量,創造文化旅遊與城市品牌效益。「以城市為展場」串聯小展點,讓參觀者「走進城市就是走進展覽」,邀請海外策展人以「外來觀點」重新閱讀台南,與國際設計學院、文化機構、策展人共同策展,甚至「讓居民成為共同策展人」、「街區導覽員訓練」,讓在地職人、學生、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配合論壇、座談、工作坊等活動,留下可持續的「社群平台」或「空間據點」,轉化為長期文化基礎建設;跨界對話、國際視野,結合影像紀錄、國際媒體合作,使展覽從靜態「看」進化為結合地方生活、特色店家的空間體驗,同時用永續、韌性、循環設計的國際語彙作包裝,建立跨文化共感。如此台南三年展可以作為城市文化思考與公共對話的場域,在「建築與生活」「地方與全球」「在地記憶與未來想像」之間取得關注與張力,建立國際設計展即城市品牌的地位。
總監 黃長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