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國家博物館:澳洲原民文化與澳大利亞移民文化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澳洲百年規劃 首都城市的遠見 台灣建築雜誌2022年10月 Vol.325
863 2022-09-29
關鍵字 :  公共空間

© CSED studio 澳洲永續環境研究室(許沛昕、石啓恩)

作品檔案2138
 
後現代主義國家博物館:澳洲原民文化與澳大利亞移民文化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Room 4.1.3(Richard Weller and Vladimir Sitta)
 
彩虹的眼淚-
貧瘠的大地 巨蟒的甦醒
穿梭大陸找尋自己的歸屬 土地形成深深的溝壑
滴答滴答 漫長的尋覓只有他孤單的身影
噗~哈哈 地底的青蛙笑嘻嘻 肚中水從口噴湧
長長途徑形成河水溪流 大地煥發生機
秩序的齒輪開始轉動 轉變為人或石頭
土地多了很多色彩 山脈逐漸形成
一日天降洪水 兩個青年來尋求巨蟒的庇護
大嘴避雨亭 將身影帶入無盡的黑暗
飢腸轆轆的巨蟒終於飽餐一頓
躲藏在天空中 只在雨後將自己染成七彩顏色
默默的表述著「SORRY」
Anting C
 
拼湊的美感
  以繩結的纏繞作為概念,象徵將多元的文化特色連結在一起,連結的兩端分別是澳洲地理位置中心的烏魯魯山和政治中心國會,在中央的澳大利亞夢想花園中,整體風格迥異但卻有秩序意義的擺放,從時間軸上,我們看到了過去到現在的過程,順時針的時間流逝,在兩百多年前歐洲移民進入前的原始大陸、原始森林植栽、各州不同語言的原住民族群乃至後來的歐洲族裔進入這塊大地,建造夢想的家,展現這個國家對於多元族群包容性,館內也是由古至今的動線,從原住民藝術漸漸到工業時代,也可以看到不同建築元素呈現,像是甘迺迪機場的在大廳圍塑的開闊感、雪梨歌劇院曲面玻璃窗框和柏林猶太博物館;社會大眾有時代的風潮,對於美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但美感就消失了嗎?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的理念是以「最初的想法是把場地作為一個整體來擁抱,創造的不是單一的紀念性建築,而是土地、水、空間和建築的持續體驗」。
  當年在建造博物館時是與原住民換取的土地,他們認為這塊土地依然是原住民的,所以在最開始的入口意象是以原住名的土地文化去創造,從入口開始這個地方象徵著他們的土地,對於原住民來說這個區域代表著他們的界線,常常會舉行慶典,並且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土地,而這地方對他們來說是一條邊界線,利用三塊石頭和蜿蜒的路徑最後藉由最大的石塊告訴人們:「現在超過了這個石頭範圍就代表著你開始進入了我們的土地」博物館以原住民文化做為最主要的開端,同時也代表著:「歡迎來到澳大利亞」。
  主建築設計師Mr. Howard Raggatt:「我認為澳大利亞的故事不是一個故事,而是許多故事編織在一起共同創造的。」
  進入博物館內部入口處形成了所有故事的聚集之地,所有澳大利亞六州的知名設計均在館內一一呈現出來。建築師運用了複雜的3D計算方式完成了整座博物館的整體結構,在設計時也運用了文學、藝術、雕塑、數學、流行文化與歷史脈絡,來生成整體建築樣貌。如複雜曲線下的主廳就仿效了澳大利亞地標性強大的雪梨歌劇院(Opera House)作為窗戶的型貌。
  博物館的中心為一個代表澳洲國家意象的地景花園,取名為「澳大利亞夢想花園」。此花園像座展覽的風景,在這裡看見的每一個地方,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中庭是由西澳的景觀設計師Richard Weller和Vladimir Sitta設計,以象徵性的地景藝術作為展現。
  特意雕塑的土丘上述說著二次大戰後歐洲移民的夢想,來自義大利的樹種, 有意地從生長方向漸漸向內朝著中心點種植,代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人移民進入澳大利亞從外來的族群漸漸融入當地, 並希望可在澳大利亞建立新家園的情境。
  中庭水上浮出澳大利亞中部延伸到北部卡奔塔利亞灣的地圖,是景觀建築師Richard Weller特意置放的,民眾可以在上面行走和閱讀地圖以了解更多訊息。地圖上可以看見藍色的線代表河流,黑色的線表示旅途的象徵,在這按照地圖比例縮放的地圖上,充滿了交織在一起的植被、土壤地質圖、路線圖和州邊界圖,一步相當於穿越澳大利亞真正的陸地100公里。「家」以不同文字語言呈現於地面上,代表著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高達80多種國家的語言標示在地圖上,表示著每天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人們高達80多個國家的人民聚集在這個土地上。和充滿家的字眼相比之下,一個代表著文盲的簽名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巨大紅色字母「X」,是澳大利亞第一任總理——德蒙.巴頓所簽。
  花園中,每一州皆有不同的代表象徵整合在這花園之中,像是南澳以礦產石的樣貌去設計的隧道,而隧道上有許多欄杆,是橫跨了西澳到南澳的圍欄,長達5,537公里的設計以防止野狗入侵(dingo柵欄)。
  另一側上一整排黃色的藝術設計是模仿南澳墨爾本的橄欖球場(MCG)觀眾熱情的
盛況,象徵運動季時球館中加油的波浪舞樣貌。湖面上橫置在湖面中央一碩壯的樹幹,代表著昆士蘭州洪水的危機,提醒著每一年都有著不同的氣候嚴峻的環境考驗。       
  在花園中一區展出原民建築的立面上,特意使用粗糙黑色水泥作為設計立面的材質,和周遭光滑的建築物有相當大的色彩對比,展出最早的原民故事和澳大利亞的發展歷史和環境演變,運用水泥表述出澳洲原民曾經歷過的黑暗時刻和文化的破滅性打擊。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代表了澳洲創造的一整個故事,富有想像力的後現代設計真正反映了珍藏品的多樣性,並將延續在更多關於建築、澳大利亞身份和文化的討論中,而建築與地景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探討的意義。(文:許沛昕、張安婷CSED studio澳洲永續環境研究室)
 
作品資料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業主: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地點:坎培拉,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設計:Room 4.1.3 (Richard Weller and
Vladimir Sitta)
合作 者:Arm Architecture
完工:2001年
獲 獎
2003 National Concrete and Cement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wards Overall
 
Christina and Trevor Kennedy Garden
業主: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
地點:坎培拉,澳大利亞首都領地
面積:5,300m2
原住民族:Ngunnawal
設計:T.C.L
架構:ARM Architecture
植栽:Paul Thompson
藝術家:Ngunnawal, Ngunawal,
and Ngambri artists Wally Bell, Selina
Walker, Adrian
Brown, Karen Bell, Matilda House,
Uncle Jim, Louise Brown, and Arnold
Williams
照明:Firefly Point of View(FPoV)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2年10月號,Vol.325

 

 

863 2022-09-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基隆國光客運臨時轉運站
Q-LAB(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6146 2018-10-05
大安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
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10月
Vol.277
14573 2018-10-05
烏鎮劇院(中國)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11月
Vol.218
24992 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