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現代建築師群像Vol.35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5年2月 Vol.353
封面/PLACE. 1 © Yongkwan Kim
在20世紀後期,韓國和台灣曾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二,在1970年代,韓國因為起步稍晚,GDP總量低於台灣,到1980年代,韓國的工業化加速(特別是重工業和出口導向產業),GDP總量逐漸超過台灣;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受創較重,GDP增長一度停滯;但到了2023年,不論是GDP總量或是人均GDP均超越了台灣。尤其近年來韓國政府大力補助文化輸出(K-Pop、韓劇、電影等),造成韓流盛行,在全球軟實力上有顯著影響。其中傳統建築如韓屋被視為韓民族文化的象徵,常出現在韓劇中,與「韓流文化」一同輸出。
韓國對傳統建築的態度多由國家政策主導,保存與修復規模較大,並注重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韓國建築師重視傳統文化的象徵性,設計時常將文化內涵加以提煉和保留,融入傳統美學與現代技術,如空間的留白、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同時以現代材料(如鋼、玻璃)和技術實現。韓國的傳統建築(如韓屋)本身就注重與自然的融合,強調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在設計中引入自然景觀與韓國庭院的概念,與自然對話、與地形對話,尊重場地並從自然中學習,建築與周邊山林、水體共存,甚至強調「借景」的概念,將周圍的山、水、植被納入設計視野,建築成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
韓國建築師以傳統空間哲學的延續,創造內外之間的流暢過渡空間,和室內外連續的空間體驗,傳達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審美理念。特別注重通過形態和材質展現場地的獨特性,建築或埋入地下,或以簡約的量體作為自然的背景,將建築與周邊自然環境無縫融合。他們常使用未經過多加工、簡單但具有質感的材料,展現出樸素的美感和耐久性;如使用裸露混凝土和當地土壤作為建築材料,營造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氛圍,他們追求乾淨的線條與簡約的空間佈局,強調空間的內在質量和精神性,注重光影的運用和空間氛圍的營造,賦予使用者寧靜與沉思的感受,增強了空間的精神深度。
韓國政府也積極推動建築技術與材料創新的研究,企業與建築師合作,開發與使用新型材料,如超高強度鋼材、高強度混凝土、智能結構系統、智能玻璃窗、熱能回收材料、隔熱抗污染性的預製輕質鋁百葉模組等;也運用在模組化建築、預製建築、數位製造上。韓國建築師設計上勇於實驗,表現在結構形式、戲劇化的空間或是材料的創新應用上,並善於將這些材質進行新的組合和對比,他們使用材料不僅考慮其結構功能,也注重其表面質感和光影效果,例如運用超高性能混凝土製造出如隨風飄動的布料般的外觀效果,為建築增添藝術氣息;他們這些對新材料、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探索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建築應該是一種與土地和文化互動的有機生命體,回應其場地、使用者和時代的需求,成為與自然、技術和人類文化對話的媒介;韓國建築師「為人、社區和自然設計空間。」、「探索建築的無限可能性」,在建築設計中結合了當代美學和實驗性,並重視空間的功能性與藝術性,從微觀的細節到創新的結構設計都力求平衡;以宏觀國際化的視野與實踐,在國際舞台上呈現「韓式」特色的積極企圖心……在在都是我們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石。
本期感謝莊雅典建築師協助,韓國建築師協會統籌策劃,讓我們看到韓國現代建築師以及他們的實驗性與未來性。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944
8405
7657
9330